草鱼出血病发病原因

时间:2021-09-18 作者:该这么走 来源:牛奶网

1、草鱼出血病怎么治?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快,死亡率高。一旦鱼体患了出血病,尽管给药洽疗收效也不高,所以做好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一旦发病,应控制疾病蔓延。应注童以下几点:

(1)将病鱼与健康鱼隔离开来,在发病池塘捞出的死鱼必须销毁。应消毒处理,不随意乱丢,以免病毒从一个水体传播到另一水体中去对流行病区的养殖用具的消毒处理,可用聚乙烯氮戊环酮碘(PVP*D60mg/L处理20min,或用10mg/L次气酸钠处理。

(2)加强检疫,限制运输传染病区的鱼到无病区去,因为流行病的残存者多数是传染源的贮存者。在购置鱼种时,应进行检疫。

(3)加强饲养管理,预防疾病发生。每次投饵量不宜过多,吃剩的草茎应该捞出,不要造成水质恶化。黄芪多糖具有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阻止病毒复制、杀灭细菌和排除毒素等功效,并有用量少、作用快和持久等特点,可用作预防草鱼出血病。

(4)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或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灭活疫苗对草鱼注射免疫,效果甚佳,还有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的免疫方法。

(5)每100kg鱼每天用0.5kg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再加〇.5kg食盐投喂,连喂7天。

(6)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髙抗病能力。

2、请问:草鱼出血病怎么防治..背部出现全身黑色的草鱼是什么病因..请专家给予回答..谢谢


  草鱼出血病  病原体:水生呼肠弧病毒,直径70nm,球形颗粒,含有11个片段的双链RNA。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毒株。
  流行情况:1. 流行地区: 1970年首次发现,此后相继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川等省、市、自治区各主要养鱼区流行。
  2. 危害品种: 草鱼、青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从2.5~15cm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发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近年来由于各地忽视了免疫工作,草鱼病毒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
  3. 发病水温: 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0~28 ℃。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率偏高,水温变化较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易发生流行。水温12℃及34.5℃时也有发生。
  发病过程: 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4~15天,一般7~10天。病程分潜伏期、前趋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
  1. 潜伏期:为3~1天,在此期间内,鱼的外表不显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及病毒浓度有密切关系,水温高,病毒浓度高,潜伏期短;反之,潜伏期则长。
  2. 前趋期: 时间短,仅1~2天,鱼的体色发暗、发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
  3. 发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天,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症状。
  症状: 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体色暗黑,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 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充血,但仍具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及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
  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按其症状表现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可同时出现,亦可交替出现。
  [防治方法]
  (1)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
  (2)发病季节全池泼洒二氧化氯、表面活性剂等消毒剂。
  (3)全池施用大黄或黄芩抗病毒中草药,用量为1~2.5毫克/升水体。
  (4)每亩水深1米,用金银花75克、菊花75克、大黄375克、黄柏225克研成细末,加食盐150克,混合后加适量水全池泼洒。
  (5)每100千克鱼体重每天用水花生8~10千克、大蒜头和食盐各500克打成浆,拌入3千克米糠,连喂5天。
  (6)每100千克鱼体重用水花生10千克,捣烂,拌食盐500克、大黄粉1千克、韭菜2千克或生大蒜500克,再拌米粉、麸皮或浮萍10~20千克做成药饵,连喂7~10天。




  那个人回答的很正确哦.赶快去做...
潜伏期特别厉害...
主要通过肠道..还有水温...
不知道会不会传染。

3、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和细菌性出血病怎么分别?


  如何防治草鱼细菌性与病毒性出血病 1.症状与诊断 草鱼细菌性出血病:发病后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并有溶血现象。早期肠道内有少量食物,并且有充气的现象、多粘液,同时鳃丝末端腐烂。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鱼体表各组织器官或组织出现斑点或块状出血,甚至全身出血,撕开表皮后可见全身肌肉呈现红色。鳃丝出血或苍白色,体腔有时有腹水,肠道内无食物,充血但不糜烂。 2.防治方法 (1)草鱼细菌性出血病:①第一天用二氧化氯每立方米O.4克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抗暴威每立方米0.05克全池泼洒。同时用鱼病康(氟苯尼考)每千克鱼20毫克拌饵内服,连用5至7天;②强氯精每立方米0.3至O.4克全池泼洒,连用2至3天。同时用诺氟沙星每千克鱼20至30毫克拌饵内服,连用3至5天。 (2)草鱼病毒性出血病:①在鱼种下塘前用百分之3至5的食盐水药浴片刻,然后采用出血病疫苗注射或浸洗进行免疫预防。②在发病季节外用二澳海因每立方米0.3克或大黄每立方米1至2.5克全池泼洒,每半月一次,同时每月内服药物1至2个疗程,每100千克鱼每天用三黄粉400克加板蓝根120克拌饵内服5至6天或每千克饲料拌入病毒灵10至15克,连服7日,病情严重者可重复一个疗程。



  一般病毒性的出血病短期内死亡量比较大,细菌性的死亡量和死亡增加慢 ,病毒性的鱼出血比较严重 几乎每条鱼眼睛、身上都出血。病毒性的是爆发性的,来得很凶。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尾鳍后部呈现白色半月型,基本上可断定是病毒性的。当然一旦发病多数是细菌病毒混合感染。一般生产上很难区分的。细菌性出血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秆菌感染引起。发病时病鱼头部发黑,口腔、下颌、鳍基部充血发红,皮下出血,腹腔壁及肠壁充血,有时肝脏变成淡黄色,严重时有腹水。 要有效预防该病,建议养殖户放养健壮不带病毒、抗病力强的苗种,控制养殖密度,适时分塘;注意调节水质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定期使用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如用“降解底改”全池泼洒,以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或者可以用“养殖保”全池泼洒。另外,在遇到“白撞雨”、阴雨等天气时,晚上要延长增氧时间,最好提前在傍晚8时前开启增氧机至第二天早晨8时,这样可以减少池鱼缺氧浮头,抵抗力降低而发病。暴雨过后每亩每米水深用10~15千克生石灰泼洒消毒;另外,还要适量控制饲料鱼地投喂量,不让鱼吃得太饱。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肠炎:肠有韧性,肠粘膜没有脱落,肠内少有脓液。细菌性的:肠没有韧性,肠粘膜大量脱落,有大量脓液。········瞎说,期待抛砖引玉

4、草鱼无故死亡不明原因


  如果没有什么症状的话,应该是河水受污染了,前段时间网箱鱼这类情况较多!确定河水没有被污染的话,就要做好消毒工作了。



  可能是水质污染,你找渔业部门鉴定,然后向污染单位索赔吧。



  

    肠炎型出血病细菌性肠炎病。病鱼共同的特征是肠道充血发炎。肠炎型出血病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局部或全肠因出血而鲜红,肠壁微血管特别明显,肠道充血而不腐烂,有韧性,口腔出血。细菌性肠炎病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全部充血发炎呈紫红色,后肠近肛门一段尤为明显,肠壁的黏膜溃烂化脓,腹部膨大有红斑,腹腔内有黄色腹水。肠炎型出血病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防治。

    草鱼出血病[ 病原 ] 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孤病毒。
  [ 症状与诊断 ] 病鱼体内外各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或块样充血。病情重者全身肌肉呈红色,鳃丝出血或呈苍白色,眼眶、吻端、鳍条基部、肌肉出血;内脏器官均可出现点样出血,有时有腹水,肠道壁出血,但不糜烂。
  [ 流行与危害 ] 此病是目前草鱼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它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地区。其中以长江流域和广西、广东、福建等主要养鱼地区流行最为普遍严重。流行季节在 6 月下旬到 9 月底,特别是 7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水温在 27 摄氏度以上时最为流行,水温 25 摄氏度以下,病情逐渐缓解。当年草鱼死亡率一般在 30 %- 50 %,最高可达 60 %- 80 %,给渔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巨大损失。肝病是一种营养性疾病,因鱼类养殖的方式改进,集约化养殖程度提高,造成鱼体内脏器官负担过重而得此病,此病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出现。
  [ 症状与诊断 ] 1 、外部症状:体表溃烂、粘液减少,出现黄色的梅花斑;眼球突出;鳍条边缘出现一圈白色;鱼类无症状发生大批死亡。2 、解剖可见:鱼的肝胆肿胀或萎缩;变色:肝脏由正常的血红色变为黑色、褐色,花冠色,浅红色,胆汁由正常的淡绿色变为墨绿色;脂肪肝,胰脏变腐朽。3 、若出现绿肝,则是由药物中毒引起的肝病。
  [ 流行与危害 ] 此病高峰期为初春和 6-8 月。 1 、在冬季低温条件下,鱼吃食很少,体质较差,开春后鱼大量进食,吸入过多营养,和冬季的反差较大,容易得肝病; 2 、 6-8 月是鱼的快速生长期,吃食比较多,蛋白吸入过剩,也容易得肝病


热门关键词